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日记里的军旅路
日记里的军旅路渝夫以作者的视觉和敏锐的洞察力,为大家展示了边关各地的各种历史文化和各个优秀连队的风采。对人物的刻画也是炉火纯青,譬如对上校军医的外貌描写,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呼玛和海兰泡的典故……
现在我才明白,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学一辈子的。比如写新闻,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。这几天和黑龙江日报的资深记者在一起,确实学到不少东西。比如新闻的立足点,选题,语言的精炼等,原省报记者部主任张老师写的东西很耐看,文章不长,短小精炼,但颇有新意,朗朗上口,使人一见难忘,的确是高手。
期间发生一段小插曲,昨晚我吃了一个毛桃,晚上肚痛难耐,闹了一晚上的肚子。以至于今天浑身乏力,干啥也打不起精神。
1969年5月15日,我边防军在当时的争议岛吴岛巡逻,苏军猛烈开火,我方战士任九林血洒吴岛。苏霸的暴行震惊世界,英国记者马克斯维尔随国际观察员赶赴吴岛采访,真实反映了事情的内幕,为日后公平解决这起边境争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。
驻三合村的边防某团五连是多年的先进连队,驻呼玛县城的边防三连则是基层连队中的后起之秀。“八一”前夕,三连正式对俄军开放,受到友军的一致好评。
第一次到呼玛县,感觉甚好:第一次到三连,更是耳目一新。第一次到达驻县城的边防连队,自然有些新奇。尽管全是陌生的面孔,却显得很亲切。
车到三卡,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边防一连上校军医高连起。在一个连队一待就是三十二年,本身就是传奇。初见高连起,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和与众不同,很朴实,很乡土,甚至有些拖沓,但这并没有影想我对他的崇敬,要知道,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忠诚。
下午五点,车到黑河。已正式获得大兴安岭军分区部李健夫主任的批准,我将随采访组南下,直到驻牡丹江市东宁县边防某团才结束任务。对我而言,这是好事,是难得的学习机会,但对初到加格达奇的妻子而言却多少有些残酷。但愿她能理解。(2000年8月5日写于黑河市)
到黑河,自然要到“黑河好八连”去看看。却没料到有些失望,因为在我看来,这个名声很响的先进典型与边防线上的其他连队并没两样,甚至稍稍逊色。或许,是我了解不深的缘故。
使我大感兴趣的却是八连长发哨所对面的女雅通岛。因为以前是争议岛,使其成为鸟类的乐园,飞鸟逾万只,颇为壮观。乘艇路过小岛,飞鸟不惊,显然已习惯人类的喧闹。好一座江中鸟岛。
黑河市对岸是俄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,系俄远东地区第三大城市,曾经的外兴安岭……(2000年8月6日写于黑河市)
布拉戈维申斯克,在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,是俄远东地区第二大城市,也是俄阿穆尔州的首府所在地。
身在黑河,自然想起丧权辱国的《爱辉条约》,富饶的外兴安岭从此沦落敌手半岛官方网站,海兰泡也成了布拉格维申斯克。中国人历来不承认这段历史带来的伤痛,但新的边界协定已使国人失去收复国土的希望。也许,等中国强大的举世无双时,海兰泡才会回到我们的怀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