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分类>>

毕业的十字路口该往哪走?

2024-07-02 09:23:3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毕业的十字路口该往哪走?留下,还是离开?上海十几万毕业生马上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。前天晚上,于飞作为主持人同复旦大学的彭希哲、石磊、陈斌斌几位教师举办了一场学术沙龙,从留沪政策和抉择心理等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。

  80后于飞在首都体育学院毕业后,没有留在北京,而是回了老家山西工作。毕业前他作为交换生去韩国待了段时间,回到北京的感觉是“好差”;等到回到山西,感觉是“怎么差成这样”;没多久,他又去了云南电视台,“怎么说呢,那里的人们生活很悠闲,上班就是喝个茶,开会就是聊个电视剧。”直到来了上海的东方卫视,节奏又“太快了点儿”,“早上不让人睡觉,晚上也不让人睡觉。”

  于飞的纠结是大多数毕业生的纠结半岛官网,“北上广”是座围城,城里的人想出去,一旦出去,又发现已经不适应城外的生活,于是有一批人先是“逃离北上广”,然后又“逃回”。复旦大学青年法学会统计,自2006年起,复旦大学留沪就业的本科生人数呈下降之势,2006年,90.62%的复旦本科生选择留沪,而到了2011年,这个数字变成了80.69%。

  留下,还是离开?上海十几万毕业生马上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。前天晚上,于飞作为主持人同复旦大学的彭希哲、石磊、陈斌斌几位教师举办了一场学术沙龙,从留沪政策和抉择心理等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。

  “高大上的说法是,到哪儿都一样。其实这样讲是不负责的。”复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的这句话博得了一阵掌声,“尤其老师对学生要讲真话。上海的确有很多地方不具备的优势。因此,总体上来讲,大多的毕业生还是希望留在上海。”

  这要从1952年的《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》说起。从1952年到1958年,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户籍管理法规,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》的产生,标志着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,这也是城乡二元户籍分治制度诞生的标志。再到1977年国务院批准《关于处理户口迁徙的规定》,户籍形成了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壁垒。

  在计划经济环境下,户籍与公共福利挂钩,例如在自行车、缝纫机等工业品的供应方面,城乡差别巨大。而现在,经过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,多数公共福利逐渐与户籍脱离,“大多数公共福利非户籍居民都能享受,如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、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等。到现在为止,没有户口也可以参加养老保障、失业救助等等。如果有人才居住证,你的小孩也可以在上海读书。只有一样,贫困线以下的低保,是只有户籍人口才能享受的。”石磊说。

  如石磊所说,虽然户籍将会“越来越不重要”,但目前还是被看得比较重要,很多学生关心今年的留沪政策会不会收紧。毕竟,在2011年,成功申请到上海户籍的复旦本科毕业生只有37人,留沪,似乎越来越难。

  对此,彭希哲解释:“政策是要控制人口,不是控制人才。上海市每年有新增12万户籍人口的名额,在十几万的毕业生中,有两三万人是可以直接拿到户籍的。”

  彭希哲进一步阐述了留沪政策的发展变化。在1980年代以前,户口一般是不流动的,房地产市场发展起来后,为吸引外地富商扩大市场,买房就给户口。“但后来发现户籍卖得太便宜,于是就产生了居住证,但这样又留不住人才,进而产生了人才居住证。去年,又统一改为积分制居住证。积分达到标准分值,即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。”

  如果一名本科毕业生找到了一个工作,不是特别满意,评分也不够拿到沪籍,他是应该将就着先工作,还是继续读个硕士,还是回二三线城市?

  石磊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建议:“在就业市场不是太好的时候,继续读书的机会成本是较低的;市场很好的时候,继续读书的机会成本就较高。”

  “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应当这样去选。如果每个人都不工作而选择继续读书,这叫做合成谬误。”

  在就业市场上,企业找不到员工,求职者找不到工作,这大概是最常见的问题了,石磊继续从专业角度解释,“这个问题叫供求双方不匹配。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存在,但一直没有人能很好解决。所以美国两位经济学家设计出优化匹配机制,一举获得了诺贝尔奖。当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它的背景其实是中国经济处于快速转型升级而出现的结构大调整,这种现象非常正常。”

  具体来说,工资、平台、发展空间甚至男女朋友,都是选择工作的变量。石磊总结出三个核心变量,就是大多数人都会关心的几个因素:货币收入、声誉和安全感。

  而如今上海什么工作最好找呢?家政。相应地,公共服务类的社会学专业是上海市紧缺急需专业,“现在经济学专业那么热门,实际上留沪打分的时候是没有加分的。社会学才是上海市紧缺专业,有加分。”彭希哲说,“如果做满5年家政,而且承诺还将长期做家政的,可以加很高的分。”

  石磊最后“专业性”总结:“有三个因素是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的,第一个是价值能力支持系统,包括私价值和公共价值,不考虑私价值你不愿意做下去,不考虑公共价值你无法做下去。第二个是能力系统,你有什么样的能力。第三个是支持系统,人都是社会人,都有家人。你做这件事,要问自己的家人。你觉得这件事值得做,有能力做,但要看支持条件。这三个系统的交集就限制了你的选择。”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