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分类>>

美文 交通工具的变迁

2024-07-04 20:39:0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美文 交通工具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,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刚恢复高考不久,我和同村的三个同学一起考上了公社教育组举办的重点班,到离家12公里的诸城市皇华公社驻地上初中三年级。那时,我们全凭两条腿走路,从家到学校,一个来回大约需要3个小时,每星期只准回家一次。每个星期一的早上5点多钟,天还没亮,我们就必须上路,否则就会迟到、误课。每次走到半路上,我们总是能听到沿路村庄的大喇叭播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节目。

  那个时候,农村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家已经有了自行车,学校里有两三个骑自行车的学生。我们虽很羡慕那些有自行车的同学,但也自嘲地把步行的两条腿称作“11号”。每次开动“11号”虽有点累,却很开心。

  80年代中后期,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,农民的日子日渐好起来,自行车随之进入了“寻常百姓家”。那时人们最喜欢的是青岛产的大金鹿。后来,便是上海产的凤凰和永久牌自行车。有些人买了自行车后,还不舍得骑;别人家想借着骑一下,他们却不肯借。我们这里的人曾经用一句玩笑话形容个别人对车子的珍爱,那就是“借老婆,不借车子”。就连姑娘找对象都要求男方必须有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这“三大件”。

  春风又绿神州地,百花齐放枝头笑。恰逢如此美好的新时代,有幸生活在这样幸福的国度半岛,我们每个人谁也不能对不起祖国春天的土地。

  没过几年,自行车就普及了。到了麦收后锄地的时候,小伙子戴着太阳帽,姑娘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,骑着自行车到地里锄草,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  1985年,我有幸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,为了上下班方便,便也买了一辆自行车,骑着自行车到离家二十多里地的学校上课,方便多了。

  到了90年代,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以前只能在电视上、电影里看到的摩托车也进入了普通百姓家。摩托车的效率又比自行车提高了两三倍,无论上下班、出门办事、还是下地干活、油门上一踩,就能一溜烟便飞驰而去。我自己也买了一辆摩托车。

  到了21世纪,村里很多人家已经买上农用运输车,除了用车拉庄稼、搞运输外,逢年过节拉着一家人走亲戚,人坐车里,风刮不着,雨淋不着,太阳晒不着。近几年,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轿车也进入了普通百姓家。

  2010年,我拿出自己的一点积蓄,又向亲朋借了一些,买了一辆小轿车,开着上下班,比摩托车舒服多了,以前半个小时的路程,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。特别是冬天,再也不会感到寒风刺骨了。节假日,拉着全家人走亲戚,既方便又风光。

  现在出远门,交通也更便捷了。今年女儿考上了大学。我送她去火车站时乘坐的出租车是她用手机网来的,火车票也是她从网上买的。人们出远门再也不用到车站排队买票了,在家动动手指就可以办好。“互联网+交通”满足了人们个性化、多元化、便捷化的出行要求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