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分类>>

我1984年入伍到部队后成了计时兵吃上了每天195元的后勤灶

2024-08-09 01:47:2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我1984年入伍到部队后成了计时兵吃上了每天195元的后勤灶1984年12月,我应征入伍。虽然是12月末到达部队的,但我们这批新兵还是算1985年的兵。怀着激动的心情,我踏上了开往部队的列车,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。

  列车缓缓驶离熟悉的家乡站台,我透过车窗,看着渐渐远去的亲人们的身影,心中既兴奋又忐忑。车厢里挤满了和我一样的新兵,有的人在高声谈笑,有的人默默地望着窗外,还有的人已经睡着了。我坐在靠窗的位置,感受着火车的轰鸣声,想象着即将开始的军营生活。

  经过漫长的旅程,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下车后,我们被安排乘坐军用卡车前往新兵训练营。卡车颠簸着驶过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,扬起的尘土飞扬在空中。我们一群人挤在车厢里,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,开始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段旅程。

  新兵训练营的生活是艰苦而充实的。每天清晨5点,我们就被响亮的起床号惊醒。匆忙穿好军装,叠好被子,然后冲到操场上列队。晨跑、早操、内务整理,每一项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。早餐通常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,几个咸菜,还有一个馒头。虽然简单,但在剧烈运动后,这样的早餐也显得格外香甜。

  训练课目包括队列训练、体能训练、军事理论学习等。队列训练是最基本也是最辛苦的,我们在烈日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立正、稍息、跨立、转体等动作,直到每个人都能做到整齐划一。体能训练更是让人筋疲力尽,俯卧撑、仰卧起坐、引体向上、长跑,每一项都让我们汗流浃背。

  军事理论学习虽然不像体能训练那样消耗体力,但也需要高度的专注力。我们学习了军队条例、武器知识、战术理论等,这些知识为我们日后的军旅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很快就过去了。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日子里,我们这群稚嫩的少年逐渐蜕变成了有担当、有纪律的军人。训练结束后,我被分配到了机场,成为一名计时兵。

  到达机场的那天,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到。机场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,宽阔的跑道一眼望不到头,停机坪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型号的战机。远处的塔台高耸入云,仿佛是这个庞大机场的指挥中枢。

  我被安排住进了一间十二人的集体宿舍。宿舍里的床铺整齐划一,每个人的物品都按照规定摆放在指定的位置。我的铺位在靠窗的上铺,虽然爬上爬下有些不便,但能看到远处跑道上起降的飞机,也算是一种独特的风景。

  就在我刚到机场的第三天,我就参加了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飞行训练。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我刚吃完早饭,副参谋长就找到我,说要带我去机场参观。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,姓黄,总是一脸温和的笑容。

  在去机场的路上,黄参谋长耐心地向我讲解了一些基本知识,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数字的特殊读法。他告诉我,在军队中,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。这种独特的读法让我感到新奇又有趣,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快熟悉它。

  到了机场,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近距离看到的战机比远处看更加雄伟壮观。飞机表面的金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机翼上的徽章象征着它们的强大力量。地勤人员在飞机周围忙碌着,他们动作娴熟,配合默契,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人气质。

  黄参谋长带我参观了各个重要的场所,详细介绍了每个地方的功能和重要性。我们先去了航站楼,那里是飞行员们出勤前的集合地点。宽敞的大厅里摆放着几排长桌,飞行员们正在那里研究飞行路线和天气情况。墙上挂着大幅的航线图和天气预报图,复杂的线条和符号对我来说还是一头雾水。

  接着,我们来到了塔台。塔台是整个机场的神经中枢,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机场。透过宽大的落地窗,我看到了跑道、滑行道、停机坪等设施的全貌。塔台内部设备先进,各种显示屏和通讯设备一应俱全。工作人员们专注地盯着屏幕,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情况。

  最后,我们参观了机库。巨大的机库门缓缓打开,里面停放着几架正在维修的战机。机械师们正在仔细检查每一个零部件,确保飞机处于最佳状态。机库里弥漫着一股机油的味道,混合着金属的气息,让人感受到了科技与力量的结合。

  回到宿舍后,84年的老兵武哥给了我两本蓝皮的书,说是让我尽快熟悉业务。这两本书一本是《飞行记录规范》,另一本是《军用航空气象学基础》。虽然我还不太清楚自己具体的工作内容,但我知道这两本书一定很重要。我小心翼翼地翻阅着,试图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。

  书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让我感到有些吃力,但我并不气馁。我知道,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计时兵,必须掌握这些知识。我开始一页一页地仔细阅读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做上标记,准备以后向老兵们请教。

  就在我沉浸在书中时,83年的老兵陈哥来找我,说要带我去送飞行计划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实际工作,心里既紧张又兴奋。我们骑着自行车,穿梭在部队的各个部门之间。初夏的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,微风带来了远处油松的清香。

  我们的第一站是师部大楼三楼的训练科。训练科的办公室里,墙上挂满了各种作战地图和训练计划表。科长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校,他仔细查看了我们送来的飞行计划,在某些地方做了修改,然后在计划书上盖了章。

  接着,我们来到了师指挥所。这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,我们需要出示证件才能进入。指挥所内部灯光昏暗,各种电子设备的指示灯在黑暗中闪烁。值班军官接过飞行计划,快速浏览后,在登记簿上做了记录。

  然后,我们去了航行调度室。这里比指挥所要明亮许多,几名调度员正在大型显示屏前忙碌。他们将我们送来的飞行计划输入电脑,然后打印出几份副本,分发给相关部门。

  最后一站是距离航行调度室不远的一个雷达站。雷达站建在一个小山包上,周围树木茂密。站内的雷达天线缓缓旋转,不断扫描着周围的空域。值班人员接过飞行计划,仔细核对后,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作了记录。

  这一天的经历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。我明白,作为一名计时兵,我的职责是记录每一次飞行的详细信息,包括飞机号、飞行员名字和代号、练习号、飞机开车时间、起飞时间、地面时间半岛官网、云中时间等等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,承载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和训练成果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。每天,我都会提着记时包,跟随飞行队伍前往机场。记时包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装备,里面装着许多重要的物品:白天抄写的飞行计划表、条令大纲和飞行驾驶员守则、机场使用细则、备降机场的传云图和穿云数据、天黑天亮时刻表、飞行日志、飞行记事本,还有红色和黑色特种铅笔、小刀、时钟等。这个小小的包里,承载着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。

  在塔台上工作是一种特别的体验。透过宽大的玻璃窗,我可以俯瞰整个机场,看到起飞线上各类地勤保障人员忙碌的身影。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若隐若现,天空中偶尔有几朵白云飘过。塔台里的空气总是带着一丝紧张和严肃,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工作着。

  塔台里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,从他们戴的蓝色菱形袖标可以分辨出每个人的工作。有飞行值班员、值班参谋、领航值班员、工程机务值班员、场站外场值班员、通讯值班员、气象值班员、航空军医、航行调度值班员、通讯员,还有飞行指挥员两边的标图员和计时员。我们都是飞行指挥员和副指挥员的助手,是塔台指挥班子的重要成员。

  每个人的工作台上都摆放着各自的专业设备。飞行值班员面前有一个大型的雷达显示屏,上面显示着当前空域内所有飞机的位置和航线。气象值班员的桌上放着一台复杂的气象分析仪,随时监测着天气变化。而我的工作台相对简单,只有一个精确到秒的大时钟和一本厚厚的记录本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