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美国亲手毁掉自己打造的全球化图啥?
美国亲手毁掉自己打造的全球化图啥?美国为什么突然开始逆全球化了?你知道真正令美国难受的是什么吗?是它发现,它以前所掌控的,正在一点点的失控,而它基本无力回天。
曾几何时,全球形成了美苏两大超级阵营对峙的格局,最终苏联落败,美国迎来了辉煌的高光时刻。如今的形势,竟与彼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,可为何当年美国能够胜出,如今却难以维持呢?又或者换个问法,美国本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,如今为何反倒玩起了逆全球化?
回溯二战前,世界处于全球化的大殖民时代。彼时,除了少数环境恶劣的弹丸之地,欧亚尚未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国家,仅有日本、泰国、奥斯曼 - 土耳其、伊朗、阿富汗以及我国。那些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,即我们常说的列强,几乎在全球各地都建立了殖民地。
列强本土经济高度发达,率先步入现代社会,而其他地区,唯有买办和贵族阶层富裕,绝大多数人皆为无产阶级。当全球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达到临界点,一场全球性的巨大变革便如箭在弦。这,正是苏联崛起并成为超级阵营之一的重要缘由。
无产阶级崛起的思想虽起源于西欧,却在相对落后的东欧、中亚和远东地区蓬勃发展。大量无产阶级的支持,犹如赋予了苏联强大的能量,于是苏联扛起了无产阶级与国际主义的大旗,而美国则高举自由贸易与国家主义的旗帜,二者皆成为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标杆。
尽管我们常批判美国霸权,但不可否认,美国也曾经历从摆脱殖民地控制到实现独立的历程。先是实现殖民地独立,而后整合北美大部分地区,逐步积累起强大的实力。
在此过程中,地区整合能力与国家地理位置起着关键作用。俄罗斯国土广袤,人口众多,达亿级规模,然而大部分国土处于苦寒之地,导致诸多经济活动难以开展,形成了不少无效经济。加拿大亦是如此,人口稀少,虽国土面积辽阔,却难以创造出与之匹配的价值。真正具备有效创造价值和发展潜力的,是中美两国,两国皆处于黄金纬度,能够承载庞大的人口。这是一种先天优势,印度虽也具备类似的先天条件,却在后续发展中偏离了轨道。
就整合方式而言,我国历经漫长的历史,在分分合合中,最终实现了文化与思想的统一。而欧洲各国则不然,它们通过殖民手段强化自身优势,之后为争夺更多地盘,陷入无休止的纷争,这反而使得欧洲难以实现整合。
别看美国起初是欧洲的殖民地,但其整合美洲的速度远超欧洲。整合完成后,美国的面积与欧洲不相上下,随后实现经济独立,不再依附于欧洲,开始积蓄力量,与苏联展开争霸。
美国的独立与苏联的崛起,为各殖民地国家树立了榜样。原本依靠殖民反哺自身的欧洲各国,在轰轰烈烈的去殖民化运动中,失去了大部分经济来源,不得不夹在美苏之间,左右为难,大英帝国便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衰败。
在美苏对峙中,苏联构想了一个完美的理念,却忽视了经济的重要性。而美国以经济发展为先,在这场较量中略胜一筹。苏联的对内经济存在诸多缺陷,对外采取换货贸易,虽能为盟友提供石油和尖端武器,却连自行车这样的日常用品都无法生产。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,继承了英国作为海上霸主所擅长的国际金融规则。虽说石油和尖端武器至关重要,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自行车的实用性显然更强。
二战后,英国元气大伤,这为美国提供了契机。美国从英国那里学来了金融政策、离岸制衡等手段,加之去殖民化浪潮的推动,英国的优势被逐步削弱。此后,美国披着金融与自由贸易的外衣,大行殖民地模式,表面宣扬自由,实则无限放大金融攫取功能半岛官网下载,借助自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谋取利益。
全球重要的航线岛屿、半岛、海湾、港口、海峡,都留下了美国的身影。美元成为全球货币,配合加息降息政策,让美国稳赚不赔。有了资金后,美国不仅收获了众多盟友,还建立了诸多军事基地。此外,美国构建了全球产业链,使得加入其中的国家心甘情愿地与美国,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西方跨国生产集团。
以芯片产业为例,美国主导芯片的核心生产环节,将其他部分交给盟友。盟友国可拥有自己的品牌并自由竞争,终端产品可选用体系内任何国家生产的零部件,也可贴上任何一国的品牌。但核心部分,即利益最大的环节,始终牢牢掌控在美国手中。
体系内的国家既相互竞争,又依赖美国。一旦有国家试图超越美国,便会面临两大困境:一是时间差,美国利用赚取的资金不断升级尖端科技,确保其他国家在几年内难以追赶;二是威胁,若有国家接近美国的技术水平,便会遭到威胁或制裁,这使得参与国家只能处于产业链中下游。
美国如此布局,与其自身国情相关。作为远离欧亚的国家,美国一直依赖吸纳移民,因其人口规模难以承载完整的产业链,故而需将中下游产业链作为筹码给予盟友国家。整个美西方国家的人口总和与我国相近,且美西方长期奉行资本主义,全球产业链带来的高收入和高福利,对人口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。越是发达的国家,生育率越低,人口红利也就越少。
不过,美国并不担忧,因为它拥有美元霸权,这是金融霸权的最高形态,全球最大的金融资本都汇聚于此,以维持美国的高额利润。在全球化产业链中,美元起着抽取好处费的作用,同时还能促进自由贸易,降低贸易交换成本。大英帝国最初采用白银贸易的金融逻辑,美国起初也让美元与贵金属挂钩,用纸币替代贵金属,这都是降低自由贸易成本的举措。之后,美元与石油挂钩,这是以刚需贸易品替代贵金属与世界通行纸币挂钩的金融创新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美国通过许诺让中东国家共享美元好处,构建了石油美元体系。对于不听话的中东国家,美国则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,其下场众人皆知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,对美国至关重要,从最初的美元 - 黄金体系到后来的石油 - 美元体系,美国旨在让美元成为自由贸易的刚需,进而从中获利。然而,任何体系都有其兴衰之时。
美国原本是油气生产大国,二战期间甚至还向日本提供石油。日美关系破裂后,日本便四处寻找油田,险些成功。美国与中东国家合作构建石油美元体系,为此不惜减产本国油气。小布什在中东的一系列行动,旨在维持石油美元体系。
奥巴马时期的次贷危机引发严重金融危机,美国这才意识到自身已难以维系该体系。特朗普时期,美国重新成为油气出口大国,这意味着与中东的约定逐渐瓦解。旧的体系日渐式微,美国必须寻找新的替代物,在新时代,芯片几乎成为其唯一选择。芯片广泛应用于电脑、电视、手机,甚至小小的手电筒等各类电子用品中,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。在体系转型的节点上,也正是打破美元霸权的绝佳时机。
当下,对于众多国家而言,能源、武器、粮食和消费品依旧是重要的大宗商品,即硬通货。美国拥有丰富的能源、先进的武器,是全球第一粮食出口大国,还能垄断高端消费品的核心科技,宛如“国上国”,地位看似难以撼动。但美国毕竟远离欧亚,有些事情难以面面俱到。
早期,美国将精力集中在应对苏联上,并拉拢我国加入美元贸易体系。后来,俄罗斯成为美国分化欧洲、遏制欧盟崛起的工具,而我国坚持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。再后来,美国又将目光投向中东,时刻警惕欧元对美元的冲击。在此过程中,我国的消费品生产在世界贸易体系中逐渐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,美国发现其以往的手段对我国几乎失效。
我国凭借庞大的国家规模、丰富的人口红利以及广阔的市场,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,带动了互联网、通信技术、光伏、汽车、轮船、半导体、无人机、大飞机等产业的发展,甚至在人工智能和算法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。在众多领域,我国秉持能争第一就绝不屈居第二的理念,即便无法登顶,也要确保自给自足,不给其他国家要挟的机会,从核武器到芯片,皆是如此。我国的产业升级速度,令美国深感忌惮。
此外,我国拥有大量美元和消费品,而第三世界国家恰恰急需这些。它们需要美元购买油气资源和粮食,却因自身条件限制难以获取。我国虽有美元,美国却不愿出售技术给我国,于是我国便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合作,换取矿权和开发权。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美元后,既能购买油气和粮食,待其经济发展起来,还能购买我国商品,届时便可不依赖美元进行结算,这堪称真正意义上的“变废为宝”。
起初,美国企图将我国打造成低端制造基地,结果不仅未能遏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,反而使美西方的中低端产能拱手让人。这从美国国内工人素质下滑,就连曾称霸全球的波音公司也频繁出现问题便可看出端倪。我国其实具备生产飞机的能力,在产能尚未完全释放之前,会先减少波音的市场份额,对于空客则持保留态度。按照美西方的一贯作风,美国定会怂恿欧洲针对我国,所以我国不妨先展现诚意,给空客一些好处,毕竟波音近期质量欠佳,在利益面前,欧洲的选择不言而喻。
美国为推动全球化,牺牲了国内中下层民众的利益。国内就业机会匮乏,大量移民涌入,中下层民众生活艰难,贫富差距日益悬殊,这也是特朗普上台的原因之一。
美国依靠金融发家,在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下,自身产业空心化严重,金融产值远超实体经济,导致实业受损,“红脖子”们怨声载道,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。美国对这些或许可以忽视,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抗却不容忽视。原本处于美西方体系最底层、饱受剥削的第三世界国家,突然集体掀起去美元化浪潮,这让美国陷入困境:若继续薅羊毛,总不能对盟友下手吧?否则谁还愿意与美国合作?本就岌岌可危的美元信用又该如何维系?
所谓美国的逆全球化,实则是其原本主导的游戏规则已被打破,难以为继。然而,自由贸易的进程并非能随意启停。一个霸主的衰落,意味着全球区域将重新整合与划分,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。
美国的自由贸易全球化需要前提的,那就是他自己永远在高端,进口原料100加工成高科技产品卖1000,现在这买卖被中国砸了,那就无法持续自由贸易了
同四百年前中国放弃贸易全球化一样原因。推进贸易全球化带来的财富,大明百姓不能分,大明朝廷也不能分,反而要负担推进成本。那不就是贸易吗?